...
...

永續生活從發展生態素養開始―
「永續生活與消費者行為」的課程設計與實施

Sustainable Life Begins with Developing Eco-literacy: Cours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" Sustainable Life and Consumer Behaviors "

關婉玲

摘要

面對生態環境議題,如何培養正向態度,突破知道而做不到的無力感,進而產生積極的行動,以避免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,對未來不確定性擔憂與痛苦的增加,引發生態焦慮(eco-anxiety),這是我想探究的問題。
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·加德納(Howard Gardner) 認為必須脫離傳統的單一智能觀點,轉而提出《心智框架:多元智能理論》,確認出音樂、肢體—動覺、邏輯—數學、語言、空間、人際及內省等七種智能類型,在1999年出版《Intelligence Reframe》,更加上第八種智能類型――自然智能(Naturalist Intelligence)。自然智能是指了解並探索動植物、大自然環境和注重生態保育的能力,在生態環境災難頻仍的二十一世紀,培養能夠觀察、掌握環境,並與環境和諧共處的自然智能尤顯重要。
早在1995 年,丹尼爾·高曼 (Daniel Goleman) 利用大腦和行為研究探索智力的另一個重要維度,出版《Emotional Intelligence: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》,提出能識別自他情緒的情緒智能和傳統的智能一樣重要;進而出版《Social Intelligence: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Human Relationships》,指出社交能力與大腦發展強烈相關,社會智能在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中發揮作用,也是生活成功的關鍵因素。2009、2012年,陸續出版《Ecological Intelligence: The Hidden Impacts of What We Buy》及《Ecoliterate: How Educators Are Cultivating Emotional, Social, and Ecological Intelligence》,提出必須有能力了解消費背後對大自然的隱藏影響,更強調將情緒智能與社會智能應用於對自然系統的理解,此稱之為生態智能。情緒智能、社會智能、生態智能三者呈現動態關聯,培養一個,幫助培養其他兩個,因此生態智能又稱為「社會情緒參與的生態素養」。丹尼爾·高曼將之開立為以下五個內涵:
(一)培養對所有生命形式的同情心(Developing Empathy for All Forms of Life)。
(二)將永續發展作為一種社區實踐(Embracing Sustainability as a Community Practice)。
(三)使無形成為可見(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)。
(四)預測非預期的後果—系統思考與預警原則(Anticipating Unintended Consequences-System Thinking & Precautionary Principle)。
(五)了解自然如何維持生命(Understanding How Nature Sustains Life)。
「永續生活與消費者行為」這門課,以丹尼爾·高曼提出之五種「社會情緒的生態素養」的實踐為課程主軸,透過覺察、感受、系統思考探討消費行為與個人健康、生態環境、社會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。課程設計以實地田野調查,了解市面上一般商店與永續商店之同類商品背後隱含的健康、環境、社會成本,使無形成為可見。參訪永續商店,了解其企業經營理念,如何鼓勵廠商的永續生產、提供消費者永續生活教育、支持弱勢生產者以維護社會正義…等。並認識各種永續相關認證標章的背景、標準及發展歷程,如何幫助生產者、銷售者、消費者在共識的永續標準下,互助合作發揮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。幫助學生省思身為一個消費者,如何透過實踐五種「社會情緒參與生態素養」,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,有更主動的作為,參與SDG12「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」的實踐。
本課程仍在進行中,同時持續彙整學生學習心得。預定採質性研究方法,以「立意取樣」抽取研究對象,針對志願同學以半結構訪談(semi-structured interviews),輔以小組報告、個人書面報告等,進行資料分析及三角檢證,探究學生在課程中培養「社會情緒參與的生態素養」的發展歷程,曾遇到什麼困難?是否突破知道而做不到的無力感?如何突破?以培養面對生態環境議題的正向態度,以此做為下一年度課程設計調整之參考,並進而作為未來研發「社會情緒參與的生態素養」量表之基礎。